这一次,张凯丽的女儿张可盈真是惹恼了不少人。
最近,张凯丽的女儿张可盈参加综艺节目《让我来唱》,她的表现引发了巨大争议。有人觉得她凭借“星二代”的身份肆意行事,有人则认为她勇敢走出舒适区,尝试新挑战,值得点赞。
如今,星二代扎堆进入娱乐圈,怎样才能交出一份让观众满意的答卷,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张可盈第一期节目表现就遭到多位导师的不满,现场气氛一度尴尬,几乎没有嘉宾敢当面批评她。
在“双向选择组队”环节,她选中了胡彦斌的团队“爱错”,但胡彦斌却以“不够了解你”和“不会选择你”两次拒绝了她。被导师当众否定,张可盈忍不住在舞台上哭了出来。
展开剩余86%随后,现场女明星和萧亚轩纷纷向她发出邀请。女明星希望她尝试摇滚,张可盈却说自己“没有力量”;萧亚轩鼓励她唱跳,她又以“不合适”拒绝。其他嘉宾看到这情形,气得又不敢吭声。
同样是参赛者,但贴上“星二代”的标签,她似乎享受着明显的优待,现场气氛顿时陷入尴尬。甚至张凯丽的好友蔡国庆也忍不住站出来批评她,直言她应该抓住机会,并现场示范:“如果我是你,我会告诉萧亚轩老师,‘我愿意加入你的队伍,愿意学跳舞’。”
一向严厉的女明星也耐心教导张可盈,告诉她作为演员要调整心态,把不擅长的领域当作一个角色去演好。
导师们搭好了台阶,张可盈也感受到了大家的良苦用心,最终决定加入女明星组,尝试摇滚风格。
如果说导师组队环节暴露了她情商上的不足,那么她对节目住宿安排的不服从,更让“星二代特权”质疑声响彻全场。
张可盈见到宿舍条件后,觉得早上九点开灯、晚上十一点熄灯的规定太苛刻,多次向工作人员和嘉宾确认环境,表示无法接受,情绪再次失控痛哭。
节目组最终妥协,允许嘉宾选择住酒店或宿舍,还满足了她点外卖的要求。
看到这里,很多观众纷纷评论:这位星二代简直是“作精”的代言人,和她妈妈张凯丽有几分相似。
说到张凯丽,作为老艺术家,她的口碑为何近年来急转直下?
上世纪90年代初,电视剧《渴望》一经播出迅速风靡全国,张凯丽凭借剧中刘慧芳一角深入人心。刘慧芳善良、温柔、贤惠的形象,感动了无数观众,张凯丽因此被亲切称为“国民媳妇”。
那个年代,街头巷尾谈论最多的就是《渴望》,刘慧芳成为时代女性的精神象征。
然而,尽管张凯丽早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,但随着时间推移,她的角色类型逐渐单一,观众审美开始疲劳。
真人秀成了照妖镜,她参加《花儿与少年》时被批评“太作”;在《奔跑吧兄弟》里,她在游戏环节过于较真,甚至给队友两记响亮的巴掌,还叫对方“别急”,因此被指“没分寸感”。
这些表现令观众逐渐产生反感。
更糟的是,她代言的某款老年产品因质量问题陷入公关危机。作为被称为“国民婆婆”的她,代言的防滑鞋广告铺天盖地,不少老人信赖购买,却爆出穿鞋摔伤的新闻,受害者家属甚至将商家和张凯丽告上法庭。
如今母女俩的形象叠加,在观众心里都贴上了“作”的标签。
其实,张可盈的问题并非个例。很多星二代存在“实力与资源不匹配”的困境。他们拥有顶级资源,却缺乏足够专业能力,更多依靠家庭背景而非真才实学。
这种现象正在消耗父母在娱乐圈积累的口碑。
星二代出道就有人脉和流量加持,导演往往凭“人情”给他们角色。比如陈飞宇17岁就主演电影《秘果》,吴宇晖依靠父亲吴刚的关系参演《狂飙》。演技遭质疑却少有反思,张默经历吸毒、家暴风波后依旧复出拍戏。
他们生来享有“罗马”的优势,免去了素人演员的生存煎熬,反而缺乏对机会的敬畏。
资本更乐于利用星二代的流量话题,比如贾乃亮的女儿甜馨发单曲、小沈阳的女儿沈佳润在韩国出道。
金龟子女儿王逸宸直播时大言不惭:“我妈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?”
父母的光环让这些星二代忽略了终有一天父母的支持会消失,特权不是永远的。
只有靠实力,才能真正稳住娱乐圈的位置。
星二代现象,是娱乐工业资源世袭化的缩影,更是“近水楼台”的职业便利。
真正的问题在于:“离开父母,我能否独当一面?”
对整个行业来说,唯有打破资源垄断,重建以实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秩序,才能防止娱乐圈沦为家族的“封地”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