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张拍摄于10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,岁月的流逝让它显得模糊不清,但照片中所承载的情感却依然深刻。照片的中心,是一个穿着正式男子,他略微斜倚在椅子上,目光紧闭,显得非常安详。在他身旁紧紧依偎着一位妇人,怀里抱着他们年幼的儿子。看起来,这是一家三口的温馨合影。但照片中的氛围,却不似一般的家庭照那样充满欢乐与和谐。
仔细观察,这名坐在中间的男子——温济厚,双目紧闭,身体僵硬地倾斜着,而其他人也都面无表情,似乎并没有丝毫的笑意。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不出一丝温馨与幸福的痕迹,而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,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。
照片的主人公,温济厚,已经不在人世了。拍摄这张照片时,他已因病去世。依偎在他身旁的妇人是他的妻子,怀里的孩子是他们的儿子。站在他们身后的男子,名叫温志德,是温济厚的同乡兼同事。当温济厚离世后,温志德协助温济厚的妻子将遗体运回,并协力完成了这张别具意义的全家福。
展开剩余84%由于温济厚已经去世,摄影师面临了一个不小的难题。死者的身体无法自如地配合拍摄,尽管妻子抱紧丈夫想借此支撑住他,但遗体依然一再滑落。悲痛中的妻子泪流满面,而怀中的孩子也在母亲的情绪感染下哭了出来。这一幕令摄影师心生感动,眼泪也不禁涌上眼眶。虽然他技艺高超,但面对这特殊的拍摄场面,依旧无能为力。最终,温志德站出来,默默地在温济厚的背后扶住他,帮助支撑着已不再有生命的身体。这样,他也无声无息地成了这张全家福的一部分。
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这张载满哀思的照片终于拍摄完成,并一直保存至今。照片中的温济厚,虽然已不再是活生生的父亲,却永远地被定格在这张照片里,成为家人的永恒记忆。
温济厚去世后,他的妻子肩负起了单亲抚养孩子的重担。为了让儿子记住父亲的英雄事迹,她给孩子改名为“温念赤”,意寓着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亲未尽的事业。每当孩子长大后,妻子都会拿出这张照片,给他讲述父亲曾为革命所做的一切,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理想,勇敢地为社会的公正与幸福而奋斗。
温济厚出生在1903年,陕西华县的一个富裕家庭里。自幼家境优渥,使得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。他从小热爱历史,特别钦佩那些为国家民族命运拼搏的英雄人物。年少时,他便立下志向,要为贫苦百姓做点实事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温济厚不仅学业有成,而且心中也有了更高的理想——帮助改变贫弱的国家,解救劳苦大众。
在他的求学过程中,他遇到了一位启蒙老师,这位老师在反对军阀压迫百姓、为民请命时,因勇敢上书控诉不公而被迫害致死。这位老师的英勇与坚持,深深地触动了温济厚的内心。目睹老师的牺牲,他不仅没有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终生的决心。
在加入革命后,温济厚投身到了反对地主土豪的斗争中,他与战友们一起,将贪官污吏的财富和霸占的土地分发给了贫苦百姓。这些举动获得了百姓的支持,也引起了地主阶层的强烈反感,他们多次试图报复。然而,温济厚从未畏惧过这些威胁,他的信念愈发坚定。
后来,温济厚成为了华县七里寺小学的校长,并在这里结识了魏野畴、王尚德等革命同志。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带入了温济厚的世界,让他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。1926年,在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,温济厚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宣誓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。
在担任教职的同时,温济厚积极投身革命工作,他用课堂作为宣扬进步思想的阵地,课后则投入到地下党的活动中。尽管革命工作充满了危险,且时常需要在紧张与不安中穿梭,但他始终感到充实并富有斗志。
1927年,温济厚成为了华县农民协会的委员,积极宣传党的理念,鼓动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。这也使得他成为反动派的眼中钉,遭到了他们的盯梢和打压。但他从未退缩,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,农民运动蓬勃发展,成效显著。
温济厚与战友们不断与反动势力作斗争,历经了许多严峻的考验。就在叶振本这个反动官员被成功赶下台后,他复职并决心报复温济厚等人。他开始大肆栽赃陷害,最终使温济厚等人被陷入囹圄。在严酷的监禁中,温济厚依然没有屈服,他始终保持对革命的忠诚,面对敌人的酷刑,他宁死不屈。
直至1928年5月29日,年仅25岁的温济厚在华县英勇牺牲,成为革命的烈士。消息传来,温济厚的妻子悲痛欲绝,几乎昏厥过去。在冷静后,她决定为丈夫拍下最后一张全家福,留作永恒的纪念。
在温济厚被杀害的消息传到后,温志德及时通知了温济厚的妻子,并帮助她将遗体带回。虽然悲痛万分,曹氏依然坚强地为丈夫整理遗体,并在年幼的儿子面前,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:拍下这张全家福,作为对丈夫英雄事迹的纪念。
这张特殊的全家福,无声地记录了温济厚与家人最后的团聚,见证了他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。在温济厚的妻子曹氏心中,这张照片象征着无尽的爱与怀念,也承载着她对未来的希望——让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,继续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。
温济厚的壮烈牺牲,并未被遗忘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,并获得了毛主席亲笔签发的纪念证。在渭华起义纪念馆中,这张全家福照片依然被珍藏,它永远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英雄与奋斗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忘初心,继续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