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男士都需要一把顺手的剃须刀,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,行业发展迅速,三五百元就能买到一款不错的产品,无论是自己使用,还是作为礼品送给亲友,都比较合适。
市面上同类产品不少,但要说近期的热门机型,肯定要数徕芬的T1 Pro和磁悬浮剃须刀Air(以下简称松下Air),这两款产品都是刚发布没多久,由于外观“撞脸”,在网上引发了不少的争议。
我们从企查查公开信息中发现,徕芬T1 Pro在2022年就已经申请了相关的外观专利,并且根据不少博主介绍,2023年该产品就已经公开亮相过,但松下Air在2025年的实际发售时间却比徕芬T1 Pro早一个月。
不过,对于对消费者来说,产品力才是真正左右用户选择的唯一标准。为此,我们也是从电商平台购入了这两款产品,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测评。
图片看起来像 真机质感极为不同
乍一看松下Air和徕芬T1 Pro的确有几分相似,但是细看就能发现不少区别。松下Air的机身为塑料材质,身材也要稍微厚实一些;徕芬T1 Pro为铝合金材质,较为纤细。
两者的刀头也有明显区别。松下Air为双刀头设计,刀头由弹簧支撑,能够将刀头尽可能地顶起来,保证接触面积。另外,松下Air的的刀孔也比较大,在剃须时更容易进须,但使用中也需要注意,别太用力,否则也有刮到皮肤的风险。
磁吸的刀网可以轻松取下,刀头刀网为分体式设计,方便后期清洁,内部还有防水胶垫,可直接用水冲洗。
徕芬T1 Pro则是单刀头设计,它的刀网和刀头为一体式的设计,因此两者之间的缝隙很小,理论上更容易贴近胡须根部,进行更深入的清洁。
磁吸结构的刀头同样可以方便地取下,可以看到徕芬T1 Pro的内部设计更精致一些,绝大部分组件都采用了金属材质,且大多运用CNC加工工艺(数字化精密加工),各组件之间几乎都是微缝设计,螺丝严丝合缝,不仅保障了防水效果,看起来也更具质感。
内部设计差异较大
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两款剃须刀,我决定将它们拆开,看看内部的设计。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,拆机可能对防水性能造成影响,也有失去官方质保的风险,不建议模仿。
仍然是先看松下Air,两个刀头都可以直接拆下,下方的金属垫片比较厚实,接下来仍然是塑料的支撑架和卡扣结构,防水胶垫的螺丝比较紧,拆的时候需要费点力气。
可以看到,松下Air除了刀头和支撑架使用了金属,其他大部分组件都是塑料,成本控制得不错。
继续拆机就需要从尾部使用撬片打开充电口的盖子才行了,再次提醒大家,盖子下面是一次性的防水胶,拆开后很难复原,而且撬片会对塑料的手柄和盖子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后期如果需要维修,也比较影响美观度。
然后从尾部用力将主机往前顶,就能看到松下Air的主板、电池等其他零部件了。同样是塑料板材,不过裸露的绝缘胶带和电线感,让人觉得少了几分质感。
马达部分肉眼可见裸露的铜线和胶带,在观感上略显“劣质”。当然,这也是个护行业的惯例,不少厂商在内部设计上都没那么讲究,毕竟个护类产品用户一般不会自行拆卸,功能和稳定性能达到要求即可。
这颗磁悬浮马达是由电磁铁驱动,改变线圈电流方向,磁极方向也会随之改变,如此一来就能带动顶部左右运动。但是左右两侧是由塑料支撑,磁悬浮这一说法更多是包装话术。
再来看徕芬T1 Pro,除了防水胶垫,内部元件大多数都是使用了金属材质,颜值什么的就不说了,如果不是拆机也看不到,但是在日常使用中,全金属设计应该可以带来更长的寿命。
再往下拆就可以看到驱动电机了,即使是到了这一步最内部的空间,徕芬T1 Pro也没有偷工减料,仍然是全金属组件,设计也是规规矩矩。在整个行业中,徕芬T1 Pro的内部设计都是很舍得花成本的,可谓是打了个样,希望其他品牌也学习一下吧。
显然,相较于售价429元的松下Air,售价499的徕芬T1 Pro的整机毛利反而可能是更低的那个,毕竟无论是用料还是工艺,徕芬T1 Pro都要好不少,BOM成本显然是比松下Air更高的。
也许徕芬就是想用过硬的产品力,牺牲自身的利润,来抢占市场吧。我觉得未来徕芬T1 Pro完全可以推出一款标准版机型,保留电机和刀组等重要部件,再把手柄这类配件换成塑料,降低售价后,可能更会卖爆。
至于最关键的电机部分,同样是通过改变线圈磁极带动刀片往复运动,不过它的连接件是金属弹簧,可固定悬浮组件的活动范围,确保刀头在工作中仅做左右往复运动,不会出现轻微摇摆的问题。
用力向外推,就可以看到主板了,徕芬T1 Pro的内部设计和用料也没有敷衍,黑色PCB板和沉金工艺很值得点赞。我还注意到底部配备了黄铜的减震组件,在电机往复运动时,它可以左右摇摆,两侧的钢片结构则可以吸收动能,起到减震作用,这个设计对于握持手感帮助很大,我很喜欢。
实际体验与购买建议
看完内部设计,我们再将两款剃须刀都安装好,在同一个人的左右脸上分别进行对比实测,一起来看实测效果:
测试对象的胡须不是特别浓密,胡须长度也接近多数用户每天或者隔天剃须的情况。松下Air的剃须效果完成得很好,几乎没有留下胡渣,清洁过程也比较舒适,没有出现卡须等问题。
在这里稍微吐槽一下松下Air的压感电源键,由于没有机械按键的行程,需要使劲按下才能生效,手感不是太好,当然也有好处,就是不容易误触,它甚至还提供了长按锁定的功能,当然,本来正常按压就不容易成功,这个锁定功能几乎是用不上的。
与之对比,徕芬T1 Pro的压感按键就很舒服了,识别灵敏,按下时反馈明显,可能这也是得益于在自家扫振电动牙刷上压感按键的调试经验吧,按压手感的确比松下Air要好几个档次。
剃须效果也和松下Air没什么区别,两者都能还你一个清爽光滑的脸庞。
但是受制于单刀设计,剃须效率没有松下Air高,比如精修同样半边脸,松下Air大约30~35秒就能搞定,徕芬则需要接近40秒。日常维护不用精修那么仔细的话,整张脸的差距在10秒左右,意向购买的用户可以参考。
双刀头的设计给了松下Air天然更高一筹的清洁效率,但实际体验过程中,如果我要精准地剃掉某几根胡茬,徕芬T1 Pro的单刀设计又能够更轻松地“定点清除”,可以说是各有优劣了。
但它们都是使用的短须刀头,对于胡须较长、较浓密的用户,两款产品都有些力不从心,我们实际测试过程中,2mm的胡须长度(一般蓄须3天左右的长度)就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。因此,对于平时剃须频率不高的用户,可考虑购买三刀头的徕芬P3 Pro、松下新5系小闪电等带长须刀头的产品。当然,如果你还是更中意外观,徕芬T1 Pro也有一款附带额外长须刀头的套装版,可以用来应对较长的胡须。
在剃须过程中,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,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剃须刀垂直于面部剃须,但是日常使用中并不一定能让剃须刀保持这个姿势工作,有时候手持姿势歪斜,就容易卡须,或者根本刮不到。
为此,徕芬T1 Pro使用了穹顶结构的“蘑菇头”内刀网,相较于传统的U型内网,接触面积更大,有效清洁面积自然也会更大一些。
在实际使用中,即使是侧面接触毛发,也能顺利切断,不那么强调手持姿势,多角度都能刮到,通过更大的接触面积,弥补了刀头数量的不足。
虽然用了大量的金属,但是徕芬T1 Pro把机身重量控制在了92g,而塑料机身的松下Air是81g。总地来看,徕芬T1 Pro更小巧抗造,兼顾家用和外出,松下Air则建议放在家里使用。
续航时间方面,官方数据显示松下Air为60分钟,徕芬T1 Pro则是120分钟。截至发稿时,两款剃须刀的电量仍非常充裕,高电量状态测试松下充电功率3W、徕芬5.2W。徕芬宣传支持快充,低电量状态充1分钟就能用8分钟,没电时方便救急。
最后,徕芬T1 Pro和松下Air在外观以及售价等各方面都是同档次的竞品,消费者自然很容易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。实际体验过之后我们认为,两者的剃须体验和清洁效果十分接近,如果你是被外观质感吸引,那么徕芬T1 Pro会更好地满足你的期望,而如果你只把剃须刀当一个工具,那松下Air的剃须效率略。
其实吧,对于这种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产品,质感和使用体验还是非常重要的。毕竟如果徕芬发布会上创始人叶洪新说的:男人属于自己精致的东西太少了……剃须刀,少有的几件男性专属产品,如果能提升一定的幸福感,每天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情绪价值,还是特别值的。
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